2008年12月1至4日,由湖南大学主办、厦门理工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暨碰撞生物力学和损伤预防讲座(INFATS 2008)在中国厦门举行。来自美国、英国、瑞典、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和国内各大汽车及其相关企业以及知名 高校的代表约100余人共同就“汽车交通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深入的讨论。
当今世界车辆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已被公认为是威胁人类安全的“公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汽车交通事故中的人员伤亡是车辆工程和汽车交通安全相关研究领域要解决的重要科技问题。湖南大学很早就开始关注道路车辆交通安全问题,成立了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车辆交通安全研究中心(VTS)。在“从道路交通事故到更安全的汽车”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以钟志华院士和杨济匡教授为首的一批科研人员在深入地交通事故调查分析、损伤生物力学和车辆碰撞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广泛推动相关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此背景下,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INFATS )每年举行一次,旨在交流和传播与汽车交通安全相关的信息,提供研讨汽车安全问题的平台。本次会议共包含七个主题,分别是:车辆耐撞性,车辆交通事故及重建,损伤生物力学及人体模型,乘员安全和约束系统,车辆主动安全,易受伤害道路使用者保护和车辆安全性评价试验技术。来自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济济一堂,围绕会议主题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展开发言讨论。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的王正国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交通医学的先导者。他在发言中指出,在过去的5年中(2002 -2007年),中国的交通碰撞和道路伤亡明显减少,具有三个特征:一、虽然机动车的数量比2002年增加了100%,但是交通碰撞却减少了57.68%,其中机动车碰撞减少了54.31%,涉及行人与乘员的碰撞减少了70.95%。二、死亡人数减少了25.36%,机动车碰撞导致的死亡人数减少了9.91%,行人与乘员的死亡人数减少得最多,减少了70.84%。三、道路交通伤减少了32.31%,机动车辆碰撞导致的损伤减少了24.38%,行人与乘员的损伤人数减少得最多,减少了74.96%。最后,王院士指出,如果中国的上层领导者能够足够重视交通安全,交通管理部门能够尽最大的努力执行交通法规并且实施相应的交通安全措施,中国的交通碰撞和道路伤亡一定能够明显减少。
来自吉林大学的郭孔辉院士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主要针对汽车主被动安全相结合一主题做了深入而又精辟的发言。
Jack MCLEAN院士来自澳大利亚,他是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阿德莱德大学车辆安全研究中心的奠基人,他对行人安全、深入的事故调查及损伤生物力学领域有着巨大的贡献。他针对脑部的损伤机理进行了阐述,他通过研究碰撞在车辆上的头部的特征,头部的碰撞位置及碰撞严重度来分析脑部的损伤机理。
Dominique CESARI来自法国,他是法国国家交通与安全研究机构(INRETS)的副主任,同时也是湖南大学的客座教授。他在事故研究和重建、碰撞生物力学及车辆结果碰撞行为方面造诣颇深。另外,Dominique CESARI教授是欧洲提高车辆安全委员会(EEVC)的主席。他给出了不同事故条件下下肢损伤的损伤机理和耐受度。
Clive CHIRWA教授来自英国伯顿大学车辆与航空研究组(BAARG)。本次会议他共带来两个报告,一是卡车与弱势道路使用者的兼容性。二是产品耐撞性设计中的可靠性分析:材料和结构的考虑。在第一个报告中他介绍了评估平头卡车的一般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卡车几何基准的测量、卡车前部走廊的划分及接触区域的定义,然后提到需要修改卡车的测试方法,最后建议卡车的侵入指标应该用于评价卡车对于行人的威胁风险。在第二个报告中,他指出在未来的被动安全系统中精巧的结构能起到重大的作用并且这样的结构的可靠性高,他还建议将碰前触发约束系统技术与精巧的结构一起使用来提高乘员的保护。
另外,来自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德尔福电子与安全中国技术中心等的100余位学者和研究人员还就七项议题作了大会发言,展示了在车辆交通事故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就汽车安全性改进方面,包括汽车结构安全性设计研究及损伤防护设备的开发研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通讯员:杨杏梅)